教师有效促进幼儿品德发展的路径
天津南开大学幼儿园
摘要:本文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及自身经验,对教师有效促进幼儿品德发展的路径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二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三是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四是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品德发展。
关键词:幼儿;品德发展;习惯培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勇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1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幼儿的品德发展越来越受重视。但受幼儿年龄特点和阶段发展规律的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道德认识比较具体粗浅,道德意志水平相对薄弱,道德判断倾向自我中心的基本特点。那么,幼儿园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养成呢?本文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及自身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2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形式的活动及在活动中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以及勇于表现自己的环境。
例如,我们班在餐前活动环节,设立“故事分享时间”,幼儿可以分享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故事书,也可以分享自己了解的成语故事、科学小知识等。并建立“故事卡片”制度,每集齐10个星星卡片便可以兑换一份礼物,瞬间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兴趣,每天都会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故事书给大家分享,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比较内向的女孩子也纷纷举手上台。
这个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勇敢、自信的行为品质。甚至还从班里选拨出两位 “小小朗读者”参加电视台的录制。还建立了“我是值日生”制度,通过自我服务和为班集体服务,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这些活动通过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纲要》提出“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发展品德的前提。没有规则,品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才有可能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如: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安静进餐、排队入厕、饭前便后要洗手、自主整理衣物等等。规则要明确细致,可以通过讨论设计张贴各种形象的标记,如:上下楼梯的小脚印、禁止喧哗、五步洗手法等。
区域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规则,如不大声吵闹、不争抢玩具、活动结束后要把玩具收拾整理归位,从而激发幼儿掌握各种规则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各项规则。以我班幼儿轩轩为例,在每次自取玩具环节,当收玩具的音乐响起时,他却好似没听到一般。其他幼儿都整理结束了,他还在自顾自的继续操作,每次都需要老师的提醒,甚至是强制命令。后来老师利用餐后活动时间,专门组织幼儿讨论并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音乐响起时,立刻整理玩具。后来轩轩再也没有出现类似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了。
其实,孩子们重新制定的规则和之前老师设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当孩子们真正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因为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所以每个人都认可这个规则,并将其内化。这比老师独自制定规则,然后一遍遍的给孩子灌输有效多了。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4要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小事入手,避免空泛乏味的口号式说教。将品德教育内容转化为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学习习惯等道德行为的培养,最终塑造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达到幼儿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5
品德教育不仅体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及时抓住随机教育契机,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我们班的天天小朋友,每次吃饭都要挑食,香菇、木耳、鸡蛋、胡萝卜等等都可能成为他挑食的借口。每当他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就在桌子上玩米饭,还把米粒弹到地上,甚至有几次把碗里的米饭全扣在了地上。每次用餐老师都要和他斗智斗勇,却还是无法纠正他的坏习惯。直到有一次,老师灵机一动,带他去了食堂,并请他做小帮手,亲身体验食堂阿姨的辛苦。才刚淘了两盆米他就已经累得不行了,看着面前放着的满满两袋子大米,直喊“我以后再也不浪费食物了!”从此以后,他每次都把碗里的米饭吃得特别干净。幼儿的品德教育正是通过一次次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完成的,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品德教育的内容。
四、在家园共育中促进品德发展
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仅靠幼儿园一方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还必须要有家庭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及时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家庭、幼儿园要做到教育一致性、全面性。如,洋洋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小孩子,头天晚上如果在家里发生了他不喜欢或不开心的事情,就会直接影响他第二天在园的行为。有一次,他午睡时,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于是我便坐下来安抚他,但是他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静。后来我了解到,原来昨天晚上他因为不小心尿床受到了爸爸的批评,怪不得今天从入园开始行为就变得“不正常”。还有一次,他在床上反复咬被子,(他一直有咬衣服或被子的习惯,但之前会接受老师的提醒),老师多次提醒都没有用,后来甚至大哭了起来。询问其原因,说到“我不想和妈妈一起睡觉,我想回爸爸家”,原来他昨晚上是在姥姥家和妈妈一起睡的,没有回爸爸家(他爸妈是分开住的)。甚至他下午也变得很烦躁,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
《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良好品德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是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作用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工作规程[M].国家教育委员会,199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商文媛.当代我国幼儿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7.
[5]郭玉红.家园合作,共促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5):95-96.
[6]秦敏.探究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7(17):22-23.
[7]刘嫱.新时期教育环境下幼儿品德发展的研究[J].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2018(07):110-113.
[8]张艳艳.幼儿德育——从培养规则做起[J].读与,2018(06):231.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幼儿园工作规程[M].国家教育委员会,1996.
5 刘嫱.新时期教育环境下幼儿品德发展的研究[j]. 《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2018(07):110-113.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