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理念下的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问题与思考

ads

新教育理念下的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问题与思考

陈范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市 210046

摘要:新教育理念坚持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在此基础下,关注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针对现实中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中的“名实不符”、“知行不符”问题,提出重视主体性、重视实践性几点思考。

关键词:新教育;师范生;职业品性;

  1. 新教育理念下师范生职业品性的养成

从有史料记载的西周开始,中国的教育已走过了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师范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还只是出现在汉朝杨雄编著的《扬子法言》中;师范教育一词,更不过是百来年的历史。因此,强调师范教育,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现代教师培养模式,关注师德师风建设,重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重视更高水准、更系统化、更智能化、更具开放性教育的落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此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它在在哲学基础上,追求发展论、行动论;在心理学基础上,追求潜力论、个性论;在伦理学基础上,追求崇高论、和谐论。由此,本文将新教育理念与师范生职业品性相结合,对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问题进行分析。

  1. 新教育理念下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问题

基于美国关于教师品性的相关研究,本文所指的师范生职业品性是师范生在学与教的实际情境中,对其日后的教学工作、教师角色、学生对象等相关要素所持有的正确道德定位,其内容涵盖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一种可培养的、有指向性的、有道德效用的行为倾向。而在新教育理念下,师范生职业品性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名实不符

新教育之“新”,在于关注教师的成长。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这种成长包括方方面面,而其品性的养成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关乎教育的质量。因此,各类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以期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能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在整体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意义,促进教师道德水平修养提高。在最终的考核上多以考查、考试为主。考查主要看学生的社会调查分析或读书报告;考试则可以是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提交文章。诸如此之类的课程名目多样,走得越来越远,但似乎也渐渐偏离了原有的方向。品性在鉴定上应该包括知情意行,但我们看到所有的课程都是以知识取向为主。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是让师范生知道职业品性的基本内涵,因为知道不是目的,从内心接受并践行,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的教学、科研、实际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才是最终的落脚点。

  1. 知行不符

新教育之“新”还在于倡导行动研究。师范生职业品性的养成也应该着眼于实践,强调整个过程的情境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日后教育实践的有效性。但如上一点所说的,在校师范生的职业品性教育常常停留在知识理论层面,而实践操作层面孤立无援。这就使得品性的养成上普遍存在的“理念是好的,过程是好的,结果不够好的”现象。现象的背后,在于一方面实践主体,也就是师范生职业品性意识没有真正得以唤醒,另一方面实践情境的苍白无力,也即在指导环节、评价环节等层级上有所缺失。师范生职业品性意识,可以借鉴以教师发展为起点的新教育中提到的职业认同,简单来说,就是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实践情境是运用活动、问题等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导向作用,强化品性实践、指导品性行为,把平时的言行举止中表现的品性放在首位进行考量,让师范生在情境中成长,真正使品性深入内心。

  1. 新教育理念下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思考

  1. 以人为本,重视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表现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师范生对于教师行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期待,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对个体进行理性认识,对职业进行价值判断,养成品性中的知情意行。这要求首先,注意内容选择。一般的普遍性理论知识确有必要,但不能仅限于此,这对于个体来说还只是一种客观的独立存在。要把这类知识综合内化于师范生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并提供情境化、经验化的活动进行运用。其次,构建多方参与。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不是孤立中形成的,需要有同行、学生、家长、其他社会成员等积极合理的参与。不同角色的介入,不是设置栅栏,而是通过对话、交流深入认识,形成一个较好的、可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二)以行为要,重视实践性

职业品性的养成在本质上也应该是实践性的,只有在主体意识唤醒之后,亲自尝试,才能真正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新教育是从2002年的五大行动、2004年的六大行动,到2013年的教育十大行动,一直把“行动”二字作为前进的方向。鉴于此,师范生的职业品性养成也要拓展途径,以行动为首要。首先,注重环境创设。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既要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显性环境,也要构建利于意识深化的隐形环境,帮助师范生从理论上进行推想、从实践中进行演绎。其次,完善实习机制。教育实习是目前师范院校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师范生提供的教育平台,是一种具体实践形式。这一机制有效地帮助师范生将学习行为转化为教学行为,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块很好的踏板。但这一机制实施过程中却对师范生职业品性的转化上,明显重视不够。因此,我们需要完善实习机制,有意识地侧重品性教育,注重过程的有效指导、评价的质化分析,实现师范生可能实现的对职业认同、教学理想等质的改变。

朱永新的新教育重视教师的内在需要,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推动力,关注教师的生命体验,书教师的生命传奇。种种理论上的建树最终不忘落实于地,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价值取向的推动下,完成了从思想到行动的跳跃。因此,在新教育的理念下,我们要不断思考师范生职业品性养成的落脚点,只有实现了育己之后方可育人。

参考文献:

[1]吴恒山.朱永新的学术研究成就与新教育实验[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2]殷素梅.郑华,创建基于主体性发展的师范生职业品性教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2011(10).

[3]张松祥.师范生选拔:非学术标准的内涵借鉴与本土透视——基于教师职业专业品性的角度[J].教师发展,2015(3)

[4]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1-26 11:14
下一篇 2020-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