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工作“三化”管理模式初探
摘 要:
幼儿园保育工作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教的结合,保育工作的质量与幼儿园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则主要对幼儿园保育工作“三化”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究,以强化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管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质量,让幼儿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保育; “三化”管理模式; 应用;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保育员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幼儿园在开展活动时,应确保保育与教育的有效结合,争取最大程度地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随着幼儿教育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难度和管理要求也在不断增进,这就使得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保育工作的发展。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创新保育工作的管理模式已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人员对保育工作管理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在幼儿园后勤管理工作中,笔者认为保育工作应聚焦“三化”管理模式,即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将“三化”管理模式应用在日常的保育员工作中,有效地提升了我园保育员的综合素质和保育工作的质量。
1.“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运用
“标准化”管理,即制定较为健全的制度,制定标准的流程,在施行标准流程前必须对保育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每一位保育员对标准流程熟记于心。笔者在制定工作流程时,以《厦门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要求》为基础,围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保育工作标准化管理,确保保育工作要求得到有效地落实。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按照幼儿一日生活中,结合卫生保健工作要求,形成了“幼儿一日生活中保育员标准化操作细则”:
7:30--7:35准备上岗;整理仪容仪表,服装保持干净整洁、无佩戴戒指、留长指甲、披长发、穿高跟鞋和拖鞋;清洗双手(肥皂、流动水,)利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个人如有不适及时向保健医生说明。
通过对保育员工作的时间段、流程名称、具体步骤、操作要求等内容的限定,让保育员在标准的工作流程中完成保育事项、达到工作要求,懂得如何与教师协调配合。图表中的“备注与调整”部分为班级出现异常情况时保育员各活动环节的处理方式。新入职的保育人员,只需熟悉表上内容,再结合实操练习,就能基本掌握幼儿园保育员工作。在此表施行过程中,后勤管理员还应设立行政人员、保育员、幼儿三级纽带系统。首先,就要加强行政人员与保育员的联系,确保每个保育员都能得到行政人员及时的指导和负责,行政人员要依据表中“行政巡查要求”的内容对保育员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将保育员的工作进程和工作情况随时记录,在工作例会中,对保育员们的工作情况进行阐述,发现保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积极地组织讨论解决的方案,再对保育工作的设置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要促进保育员与幼儿更好地融合,保育员与班级教师开展研讨,依据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特点的幼儿,制定保育工作计划,让保育员对幼儿的了解度更加深入、全面,促进幼儿保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地开展。
2.“精细化”管理模式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即对保育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对保育员进行精准研训,促使保育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应构建保育员工作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更好地帮助保育员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往往都是“两教一保”的配合模式,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要明确保育员的角色定位和具体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做到保育员与教师相互配合,互不影响,加强保育与教育的独特性和一致性,从而确保保育员和教师能各司其职,更能相互配合、互助协力,共同完成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此外,管理者在对保育员工作内容与职责细分之时,要注意保育工作时间的调整,科学地设定保育工作时间,让保育员工作与教师开展的游戏活动无缝对接。
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时,还要精心组织保育员的培训。后勤管理人员可从科学文化知识、个人素养、安全知识等方面对保育员进行培训,每学期撰保育员工作计划,借鉴教师研训管理模式,构建后勤研训一体化机制。如针对幼儿一日活动中保育员操作细则规范,开展“如何做好配班工作”研讨、实操;针对保育员在家园共育中如何起到积极作用开展“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岗位练兵活动,提升后勤队伍的岗位技能,从而不断增强保育员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同时,管理工作者还要建立保育员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尽可能更加全面地、科学地对保育员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体系时,从保育员的年龄、工龄、背景、工作经历、同事的评价、幼儿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考虑,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不仅能突出保育员的差异性,还能从他人的评价中反馈出个人的工作情况,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保育员的个性特征、工作态度、工作情况等。
3.“个性化”管理模式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的运用
对幼儿的教育要因材施教,对保育员的管理也应该“因材施管”。幼儿园管理者通过对保育员的性格、特长的了解,结合班级教师的个性特点,合理安排保教岗位并指派相应的工作任务,促使每个保育员能够最大程度地施展自己的专长,更好地促进保育工作的开展。
由于保育员存在个体化差异,不同的保育员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要增强对保育员的了解,掌握保育员的工作状况。管理者可以定期进行保育工作的视察,对各保育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实际考察,真实地了解各个保育员的工作状况,尽可能地依据保育员的不同性格特征进行工作分配,以确保保育员能够极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保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不同保育员的工作态度不同的情况,管理者要加强奖惩制度的设定和完善,要依据保育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工作力度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要尽可能地避免工作懈怠、散漫等现象的发生,调动保育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促进保育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
后勤保育服务于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加强对幼儿保育工作的管理,对提高幼儿园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在进行保育工作管理时,可以采用“三化”管理模式,加强对保育工作标准的制定,细化保育工作内容,促使保育员与工作的匹配,从而更好地加强对保育工作的管理,提高保育员的综合素质,全方位地提高保育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艳,李红艳,张玲.关于幼儿园保育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研究报告[J].早期教育,2016(10):55-56.
[2]陈晓玲.实施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06):111-112.
[3]杜英姿.幼儿保育专业现状和对发展的思考——以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为例[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07):113-115.
[4]张静,秦建伟,周忠晓.影响流动幼儿教育的因素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93-96.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