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盐源县人民医院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700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近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 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枸橼酸莫沙必利进行治疗。 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并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显著高于对照组 的 70.0%;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4/5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8.0%(9/50) ,上述两组指标差异均具备 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临床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该种疾病 属于一种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胃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邻近的组织,从而引起组织损害 的疾病。临床上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及咽部不适为 主要症状。当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口服药 物治疗。本文为了深入探究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 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将近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 病患者纳入为主要研究对象,报告如下。
- 资料与方法
- 基本资料
将 2017 年 8 月至 2018 年 8 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 100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入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 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50 例。对照组中,共包括男 性患者 28 例, 女性患者 22 例,年龄在 30-79 岁之间,平均(46.3±2.4)岁;观察
组中,共包括男性患者 27 例,女性患者 23 例,年龄在 31-77 岁之间,平均(48.0±2.6)岁。本次研究 已经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胃食管反 流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的所有纳入患者及其家属均 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消化性 溃疡者以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 本资料进行客观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
-
- 方法
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空腹口服治疗,一次 20mg, 一日两次;连续治疗 4 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枸 橼酸莫沙必利进行治疗,于餐前 30min 口服,一次 5mg, 一 日三次。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 4 周的治疗。
-
- 评价标准
(1)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评定标准共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机体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 者食管炎症基本消失)、有效(治疗后患者机体症状好转,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食管炎症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 的机体症状等无明显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2)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不良 反应发生率。
-
- 统计学原理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0.0 对两组收集的数据分别进行统 计与分析,用(X )表示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表示组间差异, 计数资
料通过(%), x 检验组间比较,当结果显示 P 值小于 0.05 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7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 1 例、便秘 1 例、头晕 2 例, 发生率为 8.0%;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腹泻 2 例、恶心呕吐 3 例、皮疹 4 例,发生率为 1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消化科中的常见疾病,食管蠕动能 力下降、清除能力减弱等都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原因。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 正在逐年增高。同时,胃食管反流病有着病程长、难以根治 以及极易反复发作等特点,这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日常 生活、身体健康甚至是心理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埃索 美拉唑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其能够有效增加食 管括约肌蠕动的能力,进而抑制胃酸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 枸橼酸莫沙是高能受体激动剂, 该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 疗中,能够有效加速胃的排空,进而缓解腹压,减少胃内容 物反流;此外,枸橼酸莫沙还能够高选择性地作用于消化道 黏膜下肌间神经丛 5-HT4 受体,进而促进消化道运动。本次 研究中,联合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 照组,P
(4/50),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邓伟.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 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65-66.
陈姣龙,曹宪伟,杨秀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 的临床分析[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28(6):00204-00204.
努尔孜亚;吐尔孙.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 床治疗 [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5):2839-2839.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