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习惯里有大文章 ——幼儿园洗手习惯的养成教育

ads

小习惯里有大文章 ——幼儿园洗手习惯的养成教育

谢芸

湖北省宜昌高新区宜昌市幼儿园 443000

《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幼儿园保育教育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小衔接的奠基阶段,它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培养远比提前掌握拼音、加减算术更为重要。幼儿习惯培养成为一日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习惯养成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各项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里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习惯培养的课程,活动室、盥洗室、厕所、寝室、走廊、楼梯、操场每一个地方都是孩子们习惯养成的阵地:在餐桌上教孩子爱惜粮食;在厕所里教会孩子如厕冲水;在洗手间教孩子正确洗手;在走廊里培养孩子安静阅读;在操场上让孩子遵守规则……等等。如果说学校的理想课堂是在一间间教室、一张张课桌间实现知识与生命的共鸣,那么幼儿园的理想课堂就在一日生活的每一处产生着习惯与生命的共鸣。

众人皆知“病从口入”,一个不爱洗手、没有良好洗手习惯的人,特别是3—6岁左右的幼儿,各种流行性疾病会时常来光顾,在身体里作怪,比如: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痢疾、急性结膜炎等等。洗手,这件大人每天最习以为常、不足挂齿的小事儿,对于幼儿来却是关系身体健康的大事,如果能从小养成洗手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更对他们一生受益。在全国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的今天,除了有一间干净、温馨的厕所环境,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如厕习惯,这才能达到厕所革命改革的根本目的,真正使国民素质大步提高。洗手作为如厕习惯培养的其中一环节,是幼儿园习惯养成教育的一个缩影。洗手,事情虽小,但能让每个孩子养成用正确方法洗手并天天坚持,实属不易。如何将洗手习惯融入到幼儿园课程,发挥盥洗室独具一格的课堂效应,我们进行了不断尝试,为幼儿“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奠定健康的基础。

  1. 一幅图画,激发养成的兴趣

环境的侵染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环境创设犹如一位无声的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身在其中、深受感染,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盥洗室里的课程同样需要环境来衬托。盥洗室里一尘不染的地面,擦得蹭亮的水龙头,干净整齐的小毛巾,都是我们为幼儿愿意洗手、喜欢洗手营造的氛围。洗手台上张贴着彩色卡片制作出十步洗手法,一幅幅洗手图清晰地为孩子们演示着洗手的每一步方法:1.卷衣袖→2.湿湿手→3.挤手液→4.搓手心→5.搓手背→6.搓指缝→7.搓手指→8.转拇指→9.搓手腕→10.冲冲手。在图片的引导下,孩子们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学习洗手。每一个班级里我们在洗手台前张贴了十步洗手图,它如同一位伙伴每天陪伴着孩子的洗手时光。

洗手环节每天要重复多次,教师的指导语言会不断的在孩子耳边重复。要想让幼儿在洗手中节约用水、有序排队,我们张贴各种温馨小贴士来提醒孩子养成习惯。通过日常观察洗手环节,收集并绘制容易被老师和孩子忽视的习惯素材,以儿童画+提示语的组合方式,制作出各班的提示小图卡。小班的提示小图卡以大图和简短文字组成,如:请关水龙头、节约用水、我的小手真干净等,中大班的提示小图卡以图片和儿歌组成,如“小朋友,排好队,向前走,做什么?大家一起去洗手”、“勤洗手,爱卫生,节约用水要牢记”等。孩子每天在这样积极、有效的环境中熏陶,逐渐加深了洗手习惯的印象。

二、一首儿歌,唱响洗手的童谣

儿歌因其独有的韵律感、节奏感,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们记住。教师可将儿歌与洗手环节融合到一起,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创编,在洗手时读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念,让他们在倾听和诵读中形成良好习惯。

在常见“七步洗手法”的基础上,幼儿园制定出幼儿版图文并茂的“十步洗手法 ”。每一学期教师们围绕“十步洗手法”的流程步骤,进行本班洗手儿歌的创编。老师们结合实际、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创编了二十多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每首儿歌里巧妙地将十步洗手步骤融入其中。下面是教师创编的其中两首儿歌:

《洗手歌》

中四班

卷起袖子往上扒,轻拎水笼头别开大,

打湿小手关上水,肥皂来往手上打,

一搓双手,对对拉;二搓手背,左右擦;

三搓指缝,交叉磨;四搓手心,指尖划;

五搓拇指,顺杆爬;六搓手腕,跳舞啦,

清清水来冲干净,关上笼头甩三下;

讲究卫生不生病,身体棒棒人人夸。

洗手歌

中五班

小朋友们爱洗手,洗前先卷衣袖口,

打开龙头湿湿手,挤点手液搓手心,

手背手指搓干净,数字七来转手心,

大拇指可别忘记,手腕也要洗一洗,

再用清水冲冲手,甩三下去擦擦手,

我是讲卫生的小朋友。

在一次次的儿歌朗诵中,孩子们逐渐分清了手心、手背、手指头,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争不抢去洗手。

三、一份合力,发挥共育的效应

“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洗手习惯的养成从学习方法到自觉洗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园内与园外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发挥家园共育的最大效应。

  1. 教学相长,传递专业的智慧

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构筑理想课堂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很多老师对如何指导幼儿正确洗手和建立有序的洗手秩序感到比较困惑。通过开展教研三步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1、学习,明确洗手步骤和指导要求。通过保育例会传授专业的指导方法,针对洗手评估细则召开专题培训。2、评估,检验方法掌握的情况和指导效果。评估前公示方案,制定各个年龄段的评估表,由评估小组到班随机抽查。3、观摩,找出习惯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优秀教师的示范中,查找自身不足,不断反思,撰小结。

经过教研和评估活动,教师们反复思考和凝练,从中确实找到了一些指导窍门,如:洗手液要往中间放,便于孩子按压;对年龄小的孩子,要边指导边示范洗手步骤;分小组洗手洗的干净、更有序;一个人洗时,另一个小朋友可以挤洗手液这样即可节约时间又可节约用水;中大班可以请洗手习惯养成好的幼儿担任洗手监督员,协助老师检查洗手习惯是否落实等等……。孩子们在一个个小窍门的指引下,洗手习惯慢慢养成。

2、交流互动,延长共育的时空

家长群体是幼儿教育工作最忠实的合作伙伴,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幼儿园辐射到家庭,影响并争取到每个家庭成员的配合,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一生受益。

在洗手习惯的培养中,利用微信新闻、班级群、家园栏、家长学校等交流平台,延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向家长宣传洗手的正确方法和重要性。小班可以录制洗手视频,让家长直观地了解正确洗手的步骤和日常养成的要求,中大班则推送班级洗手歌,让家长回家协助指导幼儿边洗手边念儿歌。家长们纷纷在幼儿园公共交流平台上留言,并把孩子在家中洗手的照片、视频发送在班级群里,相互交流心得,大大激发了孩子在园在家都能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好的习惯犹如铺路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奠基。只要我们聚塔城沙、集腋成裘,在幼儿阶段坚持把诸如洗手这类小习惯继续融入到一日活动中做精做实,相信一个个好习惯的养成会如同点点星光照亮孩子的成长路程!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

(0)
上一篇 2020-12-09 09:39
下一篇 2020-12-09 09: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