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多媒体技术增效小学美术课堂
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南口中心小学 353300
摘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是高效教学的基础。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增强美术学习体会,有助于兴趣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成长。而在应用的方法上,需要以学生自主参与美术知识学习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情境、实践教学、审美鉴赏和创新意识,以此来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有效的美育教学。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
前言:在传统教育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就是教材和黑板,其美术表现和学习引导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会影响美术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素质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为小学美术课堂提供了新的工具,也带来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可以让美术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内容,也让教学开展中带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审美思考,不仅能实现高效的教学,学生的个人素质也能有效成长。
- 应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课堂情境
小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没有方向,更多的是兴趣上的参与,会制约自主学习理解的进行,降低教学效果。对于此,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构建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美术教学的内容,并在兴趣驱动下有思想认识的提升。例如,在《繁忙的大街》教学中,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水平都比较低,教师就以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街的视频内容,以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感受,以此使学生能够有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可以增强学习理解认识。以多媒体技术构建课堂情境要抓住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情况,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境设计,选择合适的内容,这样的情境才能发挥出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理解学习的作用。
- 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实践教学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授美术绘画技巧是重要的内容[1]。但是多数小学生不能在课堂中有效的理解和认知绘画知识,都是按照个人感觉和任务去做完成,家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做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详细讲解,并结合网络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使学生的能够有更多的实践绘画机会,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术知识内容。例如,在《生活中的线条》教学中,教师就将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做整合,并以多媒体技术来制作一个简短的视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预习作业,使学生在课前能够对课程知识有效的理解认识,建立自主学习理解,也能产生学习认识上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中则以微课内容为主体,组织学生做实践绘画和互动交流,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理解认识。学生在课堂中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实践,绘画技巧也就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成长,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美术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 应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审美鉴赏
审美鉴赏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美育的主要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有审美建构的心理认识延伸。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到人生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小学生的审美鉴赏是枯燥的,都是教师在做鉴赏介绍,学生都是在听,缺乏自身的理解和审美认识[2]。鉴于此,教师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审美鉴赏状态,引入多媒体技术,让美术鉴赏课堂能够丰富起来,以此推进学生的审美理解和表达,也让素质教育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兵马俑的视频,并做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介绍,以具体的、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理解认识,使审美鉴赏得以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和认识。
- 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现代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中美术课程的创作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3]。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在教学中发挥想象,逐渐地建立创新意识。例如,在《彩色的玻璃窗》教学中,如果知识做简单的绘制,学生其实都是在做任务完成,没有创作的过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玻璃窗图片,然后组织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性的绘制,也就有效了创新思维激发和意识的培养。
结论: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美育能够有效的落实。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技术引入中内容的制作和设计,以生本理念为核心,保证学生对知识呈现有兴趣和认识,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促进过程中的实践体会总结,这样多媒体技术才能增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妍.多媒体,助力美术课堂“多姿多彩”[J].才智,2020(08):142.
[2]张玲芳.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实施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5):17-18.
[3]张若然.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3):134-135.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