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路径研究
锦州医科大学 辽宁省锦州市 121000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主阵地,要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其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以及营造校园生态文明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望高校发挥其生态文明教育功能的同时使大学生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责任,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好地惠普人民。
关键词:高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现状
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概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概论吸收了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理念,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理念,发展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领导人的生态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概要求生态文明教育要贯穿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高校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主阵地,是为建设祖国提供后续力量的摇篮,是反映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层面。这要求高校必须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高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旗。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健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品格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根本保障,是解决当前生态危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
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了解高校学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现状,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为此,笔者对高校的部分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现状开展了一次调研。调查对象均为辽宁省五所高校的在读本科生,共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22份,回收率为96.26%,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100%。笔者围绕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大学生自我认知、课程教学、师资能力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设计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现状》的调查问卷。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各高校仅凭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大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是相对缺乏的,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有很少的机会接触到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除学习生态环境专业的学生,其他的大学生只停留在基本的知识理论层面。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方面,当大学生被问及所在的高校在生态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时,有528名同学选择了理论讲授,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占73.13%,有53名同学选择了专家讲座,其所占总体比例仅为7.34%,46名大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活动,仅占6.37%,其他这一选项95名同学选择,占总体百分比的13.15%。见图3-1.
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只能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单一形式了解生态文明知识,知识接收的以浅层次的基础知识为主,没有将生态文明知识向更深层次延伸。大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研、社会实践,也没有参与生态文明教学科研等更多科学的方式、渠道来了解生态文明。所以,教育方式的单一,教育形式的不丰富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完善的另一原因。
图3-1高校在生态教育方面主要采取教学方式分布图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尚待充实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师资方面,当同学被问到认为高校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时,调查发现有325名同学选择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遴选培训,占 45.01%,有313名同学选择加强辅导员日常管理,占43.35%,55名同学选择加强思想政治教师数量,仅占7.62%,仅有29名同学认为高校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不需要改进,占总体比例的4.02%。见图3-2.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两大主力。首先,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来说来说,其陷入专业性师资队伍规模小,专业程度不够的总体规划不足的局面。主要体现在高校缺少对生态文明专业教师的引入,其次是教育非生态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师很少,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缺乏专业的生态文明知识。导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学习的生态文明知识不够系统,教师讲解不够深入,学生学习成一知半解的状态;但容易形成只注重一味灌输,在知识的传输中缺乏缺乏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树立、生态情感的培养,缺乏生身体力行的示范。辅导员老师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态文明思想的主力军,其体现的作用不足。体现在辅导员老师自身生态素质有待加强,其对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大学生日常生态知识关注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和大学生活动中去,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力不足。
1
图3-2高校教师在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方面的分布图
3.校园环境及生态教育制度需健全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要求”,生态教育制度的健全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软件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双管齐下是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保障。 当大学生被问及校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氛围缺乏表现在哪些方面时,有195名大学生认为绿植覆盖率低,所占总体比例为27%,有241名大学生认为是学校宣传力度不足且单一,所占总体比例为33.37%,有254名大学生认为缺少相关政策制定,所占比例35.18%,仅有32位同学认为校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氛围不缺乏,所占总体比例4.43%。由此可见,校园环境与生态文明制度健全是校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氛围缺乏的主要因素。见图3-3.但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硬件”以及“软件”的健全力度不足。就物质层面来说,高校投入生态教育的资金较少。中国高校与外国高校相比缺少生态的博物馆、展览馆、教育基地等专业教育基地,这一限制条件严重限制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除此校园基础设施和活动场所之外,高校的校园绿化覆盖率需要提升。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因地制宜发展校园绿化,或者是把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建设只是在口头上重视,却在行动上忽视。提高校园绿色纸杯覆盖率以及人文景观建设这建设生态的校园环境当务之急。除“硬件要求”外,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保障也需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上缺乏一个统一的教育指标和奖励机制。没有通过一些硬性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同时一些奖惩措施如被纳入生态文明教育中,会提升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的重视程度。2
图3-3校园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氛围缺乏表现的分布图
4.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待提高
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除了外在的学校、社会的大环境之外,大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在大学生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方面上来看,当被问及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对自己本身是否重要时,认为非常重要的占总体的8.44%,认为比较重要的占总体的20.88%,认为一般重要的占总体的40.58%,认为不重要的占总体30.88%。由此可见,大学生对自身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认识可见一斑。见图3-4.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不高是客观存在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知识掌握程度程度不高外,主要体现在其学习生态文明意识主观能动性不强。首先,大学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固化影响,对获得生态文明知识的主动性不够积极主动,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加上我国大学整体对生态文明知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导致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水平不理想。其次,大学生学习的简单的生态文明知识没有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没有形成资源节约意识、没有养成生态环保习惯,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的正确的消费方式和科学的消费观,大学生之间攀比、铺张浪费、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屡见不鲜。最后,大学生缺少生态正义感,缺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大学生应该肩负起履行生态文明责任的觉悟。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参与有关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度低。
图3-4生态文明思想教育认知程度的分布图
三.高校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的对策
1.创新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
要受教育者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知识,除传统的教育方式,还需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模式。高校可以开设具有针对性且具有吸引力的专题讲座。许多高校都举办专题讲座,但一些专题讲座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具有影响力。所以专题讲座的普及化就要求专题讲座必须能吸引学生的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充分体现专题讲座的高效性。要避免传统机械式、知识灌输型讲座。要拟定符合当代潮流的专题题目,可以通过讲座标题吸引受教育者的目光,展开专题的演讲,在专题讲座的进行中进行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与学生产生互动交流,使学生成为主题,既避免传统专题讲座乏味的同时能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这样的形式同样适用于创新式的生态教学课堂。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展开情景教学,对事件进行模拟的再现,让学生置身于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深刻感受所教事件的过程,增强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性。除情景模拟教学法外还可以进行专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针对生态文明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专题式教学,制定教学方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最后进行汇报。这样创新式、互动式、针对式的,打破传统式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支配与被支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
2.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水平方面,要提高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辅导员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水平方面。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夯实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对生态文明教育基本内容形成清晰的认知,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培训,使思政教师具有把握声讨文明知识的能有和紧跟时代潮流的把握。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也是生态文明的行为示范者。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还要在生活中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3在提高辅导员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水平方面,要致力于把生态文明教育工作落实落细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学习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同一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进行集中学习。在各项入团入党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对在思想上、学习上、行为上、纪律上具有绿色生态方式的同学进行优先考虑。这样可以调动同学们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平时生活中要关注同学们的生活动态,在年级大会、班会宣讲时提醒同学们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组织评选“生态文明先进个人”、“生态文明宿舍”、“生态文明优秀班集体”等评比活动。
3.营造生态的校园环境与制度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文化就是加强校园生态文化的“硬件”建设。所谓“硬件”就是指校园的物质文化。加强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意在为学生创造生态文化的教育氛围,使其能在生态化、绿色化的校园环境中健康的学习与生活。首先,校园的绿化建设应该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自然与人文理念相结合。可以以校园的整体设计与规划为前提,丰富校园的植物种类,提高绿色园林的覆盖率,不断增加绿化面积,校园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大学生既可以置身于环境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中,激发其学习生态知识、锻炼生态技能的欲望,还可以陶冶学生保护自然、保护校园的情操。4高校除了要提高生态文明的“硬件”标准,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其“软件”的建设。高校生态文明“软件”是指精神文化方面与制度建设方面,致力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理念。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高校的办学理念、学风校训、制度体系中,将精神文化与制度建设恰到好处的结合,校园将绿色理念、绿色文化、绿色生活方式纳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制定一些约束大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保障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保障,为高校丰富生态文明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4.注重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
在认知上,大学生在掌握相关生态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认识可持续发展对国家以及世界人民的紧迫感。生态文明知识作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思想认知的基础,生态文明情感的培养则是道德情感的累计与升华。要求大学生要重塑理性的自我生态系统。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情感培养,使其对自己所处的生态环境具有一种敬畏感、善恶感和亲近感,自觉地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从而提升大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敏感性,日常保护环境的自主性。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观,就要让大学生坚定生态文明信念,要以正确的、科学的的世界观作为出发点,以科学的世界观的高度来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最大学生要积极投入到有关生态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身对生态文明的遵守来影响自己身边人,感染他们,使他们主动投身到热爱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去。5
参考文献:
[1]尹习翠.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7.
[2]周妍.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3]李燕萍.大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知度的调查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2):23-28.
[4]沈悦.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调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5]母猛猛. “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联系